《深港新7天》专访杨光


时间:2014-11-13 阅览次数:800


近日,阳光咖啡馆主人、香港阳光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杨光老师接受了《深港新7天》专访。今天(1112日),该刊《深圳人》栏目图文并茂地刊发了此次专访。此为该刊自创刊以来首次对心理咨询师的专访。

接受采访时,杨光老师认为,深圳是一座年轻的、物质的、创业之城,每个人来到深圳都心怀一个创业的梦想。对诸如深圳这样的大都市人群的婚恋情感问题,杨老师也有独特的见解。她认为,剩男剩女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。从来没有规定人一定要结婚,也没有规定你应该什么时候结婚。这些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主动留下来的。如果他(她)迫于某些压力和一个没有感情的人结婚,只会把痛苦转移给下一代,婚恋问题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。“我反倒觉得那些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坚持自己意志的年轻人的人格是完整的、成熟的。”


对大众颇有成见的心理咨询行业,杨光老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发表她的观点。她表示,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的交流是两个生命体的互动和碰撞,是平等对话,心理咨询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权力。她认为,心理咨询师是一根拐杖,只能携你走一程,它存在的目的是协助你能更轻松地再出发。

《深港新7天》系由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主办、深圳女报杂志社承办的深圳地区唯一城市生活周刊,以深圳为中心,辐射香港,专注于两地的消费生活,为生活在城市中追求品质的精英阶层提供最新最实用的生活、消费资讯。

专访全文如下:


杨光:深圳的心理咨询业尚在起步阶段


/陈秋兰

/班伟


杨光在深圳颇有些名气。

无论你打开电视抑或点开收音机,你会看见她或者听见她……那知性温暖的脸总会和柔和安静的声音一同抵达你的大脑,你知道那就是杨光。你静静地听她做节目,时不时地会对自己有一次反省和内观。

“如果一年内没有我的消息,大家早不记得我啦!更何况我和无数来深圳打拼的人一样,都在这座城市 完善自我。我唯一幸福的是正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。”杨光是个通透的人,她知道名气、知名度什么的都虚幻极了。

在她创立的深圳首家以心理咨询为主题的咖啡馆里,我听了一些深圳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,也清楚地看到了深圳人在心理咨询这条路上走了多远。


深圳人都有一个创业梦

坊间流传着一句话:“一个女人选择来深圳,要么男朋友在这座城市,要么老公在。”

杨光的经历再一次佐证了这句话。她男朋友比她早2年来深圳。

在这之前,她唯一的工作经历是在北京《青年创业周刊》做采编。短短1年的记者生涯为她日后创办香港阳光心理咨询中心平添了些许底气。“一对一的采访似乎与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状态如出一辙。”杨光是事后才明白这两种身份间有着隐隐的联系。

大学期间,心理学是杨光听得最认真的一门课。当心理咨询师的梦想好像是在那时开始生根发芽。杨光最初来深圳的那几年,在心理咨询机构工作。回想起那段日子,最深刻的点滴莫过于在深圳危机干预中心做志愿者。“一个个自杀电话打进热线,我必须在电波里劝阻这些轻生的念头。”杨光说2009年前,有自杀想法的人在深圳还不少。

在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的时间越久,杨光愈发按捺不住自己创业的念头了。“办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是当时最清晰的一个梦,而且当年深圳创业的氛围很浓,似乎人人都怀揣创业梦而来。”2009年,香港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正式成立。

杨光提到一件小事,是她创业的由头。从她的话里我大概能窥见当年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某些不足。“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,经常会冲同事发脾气。”这种行为令杨光很羞愧,决策者不能控制情绪简直太不可思议。“以后我要办一个和这里不一样的心理咨询机构。”她暗自思忖。

如今,杨光的心理咨询机构已经成立6年,她也在深圳生活了将近10年,她对这座城市有着精准的定位:年轻的、物质的、创业之城。


心理咨询师是一根拐杖

从业多年,杨光敏锐地感受到人们对心理咨询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。“有人觉得有心理问题就是得了精神病,有人不知道如何确定自己有心理问题,有人即使有心理问题也会对此讳莫如深……这些都是以往的情况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,愿意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。”

大家逐渐有了追求心理健康的意识。“按照我的专业角度,我觉得每个普通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,只是程度深浅不一而已。相反,那些能来找我的人都是正常人,并不是精神病。”杨光说。

每个人脱离母体后就时刻在寻找安全感,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诸多困惑和烦恼。这些问题处理不当,只会给自己带来创伤。只是心理健康的人会把那些无法逾越的伤痕看成经历,而不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。”杨光觉得所谓伤痕、痛苦,不过是自己不肯放过自己。随后,她举了一个非常励志的例子,国外某个心理学家年轻时被人强暴过,她正视这些负面、悲观的情绪后,成长为一位心理学家,并因此帮助到更多和她有过相同遭遇的女性。

谈到这里,伺机给杨光抛去一个尖锐的问题:为什么人人都在憎恶“鸡汤”?杨光不动声色,微微一笑。“你可能喝了一碗‘鸡汤’觉得不错,有提升正能量之效,可是当你喝了100碗‘鸡汤’,恍然大悟怎么内容都千篇一律,顿时有点郁闷。关键是,你后来还发现那些‘鸡汤’的烹饪者缺乏人格魅力。于是,你觉得‘鸡汤’是不好的,然后这种印象越来越根深蒂固。”

说完,杨光把话题一转,说心理咨询师是一根拐杖,只能携你走一程。它存在的目的是协助你能更轻松地再出发。她在深圳遇到很多来访者,他们大多抱着心理咨询师比我高明的心态而来。而这并不是杨光一直倡导的与来访者之间构建的良好关系,“来访者和我的交流是两个生命体的互动和碰撞,是平等对话,心理咨询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权力。”

深圳人找到真爱的机率最大

杨光根据自己接手的案例,把深圳人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:婚恋、职场和亲子。

深圳节奏快、人们工作压力大。很多年轻人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。他们无暇恋爱,唯一的鸡血就是有朝一日,能在深圳出人头地。这种现象带来最直观的问题是舆论鼓吹的“剩男剩女们”越来越多。

“剩男剩女”的话题一抛出,杨光立刻接过话茬:“‘剩男剩女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。从来没有人规定人一定要结婚,也没有人规定你应该什么时候结婚。这些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主动留下来的。如果他(她)迫于某些压力和一个没有感情的人结婚,只会把痛苦转移给下一代,婚恋问题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。我反倒觉得那些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坚持自己意志的年轻人的人格完整的、成熟的。”

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,她还想对那些替孩子相亲的父母提一个醒:孩子已经成年,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已然越界,过度坚持只会互伤感情。

杨光的来访者有1/3人是想解决婚恋问题。与此同时她发现一个好现象——越来越多深圳人追求另一半时会考量两人的灵魂是否对等,精神世界是否趋同一致,而不是把一项项物质条件摆上桌面然后把婚姻提上日程。“在深圳,年轻人想要寻找爱的真相,他们会就双方精神层面的问题展开探讨,即便这些与现实有冲突,他们依然在尝试,不想那么快妥协。而当你回到老家,看到大多数人只是找适婚年纪,找了一个搭伙过日子,哪有想到寻找真爱”由此,杨光得出了一个结论——深圳人找到真爱的机率最大。毕竟找一个有梦想、属于年轻人的城市,深圳人不仅需要创业,更需要寻求爱的真谛。